一例一休大反彈原因找到了? 原來勞檢以前這樣做

2017 / 08 / 10


為解決一例一休實施造成的爭議,勞動部長林美珠(右)聽取各方勞工代表意見。聯合報系...
為解決一例一休實施造成的爭議,勞動部長林美珠(右)聽取各方勞工代表意見。聯合報系資料照/記者許正宏攝影
 

(2017-07-29 12:29經濟日報 記者陳素玲╱即時報導)一例一休大反彈原因找到了?勞動部歷年勞動檢查統計資料顯示,過去勞檢重安全衛生、輕勞動條件,比例嚴重失衡,十五年前勞動條件檢查每年不到上萬次,職業安全衛生勞檢卻都在10萬次以上,等於十分之一都不到。從業勞工人數最多的製造業、批發零售業,每年勞動條件檢查只有2、3千次,勞基法形同棄守,難怪一例一休後加重勞檢,被譏為「今年才是勞基法元年」。

一例一休修法只增修每周多一天休息日,卻引發軒然大波,但資方抱怨最多的,其實都不是一例一休新制,而是勞基法舊制,外界質疑勞動部過去勞檢不力,造成勞基法對企業「僅供參考」。

勞動檢查分為職業安全衛生(如危險機械設備、營造工地安全等)、勞動條件(工資、工時等),勞動部統計資料顯示,多年來兩者勞檢次數的確嚴重失衡。從2004年以來,安全衛生勞檢10萬次以上,2007年甚至將近20萬次;反觀勞動條件檢查次數2004年只有6330次、2005年甚至只有4923次,安全衛生勞檢次數大約是勞動條件勞檢次數十倍以上。

近年勞工議題發燒,隨著科技業、保全人員、客運駕駛等行業「血汗勞動」、「過勞死」等事件頻傳,勞動部雖增加專案勞檢次數,但受制勞檢人力不足,每年勞動條件檢查次數只增到1.6萬次,直到2015年動用就安基金增聘325位勞動條件檢查員(被稱為勞條大軍),加大勞條檢查力道,當年勞檢次數飆到4.9萬次,去年更達6.7萬次,因而引發企業大反彈,之前就有大企業人資長痛批勞檢次數暴增四倍,讓企業活不下去。

勞動部職業安全署長鄒子廉一路從勞檢員做到署長,他坦言,8、90年代台灣以經濟發展為主軸,當時很多大型公共工程及製造業陸續發生職災,政府重心在「減災」,因此中央的勞檢主力為安全衛生,勞動條件因則以地方政府執行為主,採不告不理,有人檢舉申訴才檢查。其次,早期勞檢不受重視,在勞檢人力有限情況下,只能先從涉及人命的安全衛生為主。

台大國發所教授辛炳隆說,以往勞檢以大型企業為主,「我相信絕大多數中小企業人資主管根本不懂勞基法」,才會一例一休新制上路後,企業與政府意見難以對焦。他認為,勞檢次數不是最重要,企業違規後重罰才關鍵,其他企業看到違規被重罰,自然不敢違法,因為全台企業達100多萬,再多的勞檢員也不夠。